在神圣泰拉的恩賜點數花費,一開始頗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
畢竟,多少也要顧慮一下,那里地位特殊,情況復雜,不算是被聯盟完全掌控。雖然在系統之中已經可以使用恩賜點數發展該地,但顧航也會擔心后續事情有變化有反復,會讓投入打水漂。
但局勢已經到如今的程度,神圣泰拉是不復蘇不行了。顧航所能夠做的,反而是加大投入。
無論是直接的資金、資源投入,還是恩賜點數的投入,都是要把神圣泰拉的建設給拉起來。
重建的程度越好,穩定性就會越好,兩者相輔相成。
至于失控的危險,那就是要看新帝國政府的執政水平,是不是能夠控制得住了。
目前來看,情況良好。
神圣泰拉上對于本地豪族的肢解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方面,去掉了一個隱患,又或者說把一部分隱患給激發了出來并狠狠的鎮壓了下去;另一方面,則是將新帝國政府的控制力,延伸到了神圣泰拉的基層。
獲取了基層權力之后,諸多的發展策略,才好真正的展開。
而神圣泰拉建設起來——其實都不該用建設兩個字,而是恢復。
只要恢復到以前的規模,那這一個星球,就能頂聯盟最富庶的一整個天馬星區。
人口又多,底子又好,就是這樣的。
這還沒把旁邊的火星鑄造世界給算上呢。
而圍繞著神圣泰拉和火星附近,屬于太陽星域的八百世界,基礎也很好,雖然因為幾十年的動蕩,有的地方比神圣泰拉的情況還要爛,但終歸底子在,人口規模也大。資源和恩賜點數的投入夠,這一整片區域就是能夠借由神圣泰拉和火星的輻射,重新快速的發展起來。
甚至,到目前為止,都已經可以算是初見成效了。雖然目前看還不到回本的時候,然而再往遠期看一看,潛力已經在逐漸兌現,過上三五年,又一個帝國遠征的強力發動機就會成型。
到了這一步,顧航對于此地的投入就頗有些甘之如飴的意思。
除卻工廠、學校的兌換,人才的啟迪之外,另外一個大頭的恩賜點數消費,其實也跟‘人’有著密切的關系。
軍隊建設。
六個遠征方面軍,再加一個鎮守本土,借由科摩羅快速機動的中央方面軍,除卻需要海量的資源、資金的投入才能維持住之外,還需要巨大的人員支持。
戰爭的損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實的損耗更大:士兵的正常退役。
首先,聯盟的軍事法律相對以前的帝國星界軍來說,普遍要對士兵優容很多,很少真的像是老帝國一樣,把兵征走了之后,除非駐地就在當地,否則出去征戰的話,真就一輩子回不到家鄉。
出現這種狀況,首先是帝國不當人。
其次也是有客觀原因的。
跨星域的航行既困難又成本高昂,戰事頻繁,那自然不會輕易的放老兵退伍。哪怕是傷兵、殘疾、特別年邁以至于影響戰斗力的,也更傾向于就地、就近安置。只有極個別運氣好的,碰上運輸后勤補給的艦船,空艙返回后方的時候,正好返回士兵的原籍地,才有可能回家。
而聯盟這邊就不一樣,對于老兵的退伍待遇是比較重視的。
聯盟的暗面遠征已經進行了一百多年了,新兵入伍二十歲,打到三四十歲體力就已經不如年輕時候了,但勉勉強強靠著更豐富的經驗,還仍然能夠保持比較強勁的戰斗力。但到了五十歲往后,那體力的衰減就真的不行了。
除了少部分上了指揮崗、管理崗的軍官、將軍之外,為了保持部隊的戰斗力,那縱使沒什么傷病,該退伍的也得退伍了。
實際上,在聯盟軍隊中,三四十歲就退伍的也很多。
其實聯盟也更傾向于就地、就近的安置,畢竟這樣方便,也更能節省成本。
但比起舊帝國軍隊來說,聯盟的就近安置并非依靠強制手段,把人往當地一丟,反正走也走不了就完事了。聯盟更多的是依靠獎勵激勵手段,來進行的老兵安置。
聯盟的退伍老兵可以按照軍功、榮譽勛章、軍銜、軍隊職務級別等條件,獲得相應的退伍待遇。
而選擇就近退伍轉業的,能夠得到在規定基礎上更高額度的優待。
這代表了更好的轉業職務,比如說當地行星防御部隊的教官、后勤官、治安部隊的軍官;比如說就地轉業成法務部下轄的警署;比如說當地的安保企業……
這些還算是對口的。而除此之外,像是其他的政府部門、企業部門,也有相當多的好職位,拿出來安置退伍老兵。
越是環境條件艱苦、越是靠近前線、越是能夠就近安置的地方,退伍條件就越好。
實在不愿意在條件不好或者太靠近前線的地方,那也可以往后退幾步,隨著運輸船補給線去到比較方便的地方安置,也勉強符合‘就近安置’的優惠條件。
當然,現在聯盟每年的退伍兵數量特別多——畢竟大軍的規模擺在這里呢。光靠那些帶有一定政府特點的崗位,是安排不了所有人的。主要還是各級軍官,通過這種方式安置的比較多。
但普通的士兵、士官,其實相對來說也比較好了。他們退伍之后,往往就能夠直接獲得比較高的社會職級,那就直接代表了每個月相當不錯的津貼。縱使沒有什么好崗位,生活也問題不大。
年輕力壯的,又沒啥特別的功績,軍銜也不高的,聯盟的退伍老兵安置局,會傾向于安排到技術學院里,走特殊通道進行學習。學得好就是工程師,差也是個技術工人。
或者是安置的星球,工人崗位沒有那么多,是個農業星球,那就多分地。帝國的農業星球土地是國有的,與其說是農民,不如說是租賃國有土地的農場企業與農業工人。不過,由于農業與工業的不同之處,農場往往可以獲得動輒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承包期限,租金價格不貴,要交稅,還得按照統一制定價格出售農作物。
但總的來說,大農場、大機械生產,又有收購指標,保證了農場主除非是遇到極端情況,否則一般不會虧損。
當分包土地的小農場主,甚至比當技術工人、工程師都還要更舒服一點。
再不行,會發一大筆退伍金,以及一些就業、創業指導。不坑人,一般都是做個居民區便利商店,餐飲行業,建筑行業……總之,想干啥都行。
而實在不愿意就近安置的,在老家有家庭的,或者沒有什么別的原因就想回老家的,聯盟也支持。
以前還不太方便,但越到現在,就越好解決了。
聯盟的造船業,到如今越來越發達。
這既是聯盟政府的導向,也是各地的行政主官積極實施的。
蓋因造船這行業,規模大,可容納工人多,而且多是技術工人、工程師,是個終極產業。只要能引入一個造船廠,往往就能夠對整個星球的經濟發展,帶來飛躍式的提升。
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性好、關聯性強、帶動性大……這都是特點。其作為生產鏈的核心,能夠拉動一大票產業跟著一起發展,聯動非常多的高級別崗位。
引入造船業到本星球、本星區、乃至于本星域的行政長官,往往都升官了。這既是聯盟對于行政主官的直接考核指標,同時也是因為只要開展出來了造船業,往往就能夠帶動本區域有大幅度的經濟增長。而后者,正是各地主官的核心政績。
當然,這也衍生出來了一些問題。有的人,眼高手低,不顧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強行上馬項目,造成了一些壞影響。
要是項目最終成功落地了,那還算好的,哪怕其實本地并不具備支撐造船業的基礎行業,導致大量的零部件需要外購,生產成本特別高,入不敷出,但相關的基礎是能補的,只要補起來一些,終歸能有用。
但還有一些案例,是項目最后沒能落地,這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相應的官員都會受到嚴重的處分。
不過不管怎么說,聯盟的造船業是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了的。那不僅僅只是建造軍艦,哪怕是一些技術含量低很多的,只是建造普通的商船、運輸船,也很有價值。
限制星球之間貿易的核心,就是船不夠。
在聯盟、乃至于整個帝國如此大的體量之下,星際飛船的數量再多也是不嫌多的。
軍隊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作為補給;貿易需要大量的船只;哪怕就是最普通的星際航班,做人員交流,那也是有價值的。
很多地方上馬的所謂的造船業,其實就是造一造‘旅航人’這種級別的船只。
甚至更小的、只能搭載幾十個人的小型飛船。
但就是這些飛船,支撐了非常多的星際航班。
聯盟官方的星航公司,大力的進行采購,然后開設了一條又一條固定的航線,用于物資轉運、人員輸送。
而那些想要回家的退伍老兵,就可以坐著空倉的后勤補給船只返回后方,再通過聯盟到目前為止已經發達起來的星際航運,回到自己的家鄉。
固然這中間可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不僅僅是航行,還要包括中間等待航班的時間。但對于很多渴望落葉歸根的老兵們來說,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而他們返回家鄉之后,往往就能夠受到英雄般的待遇。
他們的經歷,包括那些沒有回到家鄉、選擇了就近安置,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在另一個世界不說成為富豪,至少也是過上了比較優渥生活的老兵們傳回來的消息,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走入聯盟的征兵處,夢想奪得功勛。
而他們也正是顧航最后一個會長期花費大量恩賜點數的大頭。
士兵訓練。
他并不追求每個士兵都給直接用T5或者T4級別的訓練功能給拉上去,往往士兵們會在行星防衛軍里服役一兩年,而過去的聯盟陸軍、如今的帝國陸軍,只會從行星防衛軍里招募新兵。
這個階段,其實達到T5級別的比例,就有20到40之間了。具體有多少,則要看該星球當地的武裝建設怎么樣,這也同樣是聯盟的行星總督的重點考核指標之一。
有一些特別的星球,甚至通過行星防衛軍的訓練就能夠把這一比例拉到80以上,甚至T4級,乃至于更高等級的士兵也有。就比如死亡兵團的母星,如今已經在聯盟控制之下的克里格行星;又或者是從死亡世界卡塔昌走出來的叢林軍團。
這種特殊的部隊,聯盟尊重了他們的傳統,將他們獨立成軍,編入各個方面軍里戰斗。他們往往就是會被作為王牌使用。
而從普通的行星防衛軍里,優中選優招募了新兵之后的帝國陸軍,還會對這些新兵進行強度更高的、為期一年的訓練。
完成陸軍的訓練科目之后,T5級士兵的濃度就能達到60以上。
在這個基礎上,顧航再用恩賜點數,拉起來20左右的士兵,讓整個部隊T5級以上的士兵比例,超過80,這樣一個聯盟陸軍后備役部隊就組建完畢了。
他們有時候,會作為全新的編制,加入前線作戰;但多數情況下,士兵們會一船一船的運到前線,送到現有的、剛剛從前線撤下來的師一級的單位里。
那些一線部隊往往剛剛打完仗,正在休整。陣亡、傷退、年齡到了退役的士兵剛剛離開,完成了訓練的新兵則會補上他們的名額。
休息一段時間,同時也是將人員和裝備補充完畢之后,他們又會重新踏上戰場。
很多師的編制,已經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累積下來了無數榮光。
暗面遠征的作戰前線,就是這樣持續維持著超過百年的戰爭的。整個流程,已經很成熟,并且相對健康的保證老兵待遇,進而保證征兵質量,同時還保證了前線部隊的戰斗力。
而在這一整個流程之下,顧航每月,從建筑界面兌換出來的訓練場,以及在訓練界面直接花費恩賜點數培訓的新兵,動不動就要上億恩賜點數。
這足以兌換出來上百億新兵的訓練名額,按照聯盟的訓練方式,那就是超過五百億新兵對前線的補充。
當然,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
畢竟,聯盟早就已經過了那種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階段了。陸軍正在往越來越精銳的方向發展,不僅是武器裝備越來越好,兵源的素質也要求大量的T4級甚至以上的士兵。
那價格就不是一個恩賜點換一百名了,而是只能換十名,甚至只能換一名。
顧航每個月一億恩賜點砸下去,但實際上聯盟每年向前線輸送的部隊,陸海軍人數加起來只有一百億左右,大約就是維持七個方面軍規模不變的樣子。
七個方面軍的總規模不到八百億,每年在遠征之中犧牲和退役的士兵總數,大致也是在一百億上下。具體的比例則要看當年戰事情況,慘烈的時候,犧牲和傷退的士兵占到多數;相對安穩一點的時候,正常退役的士兵占多數,變化還是比較大的,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一些年邁的、有資格做延壽手術的高級軍官和將領,整個遠征軍總體上所有的作戰人員,基本會在13年左右,完完整整的換一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