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現代第361章 1970的無人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科技入侵現代 >>科技入侵現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361章 1970的無人機

第361章 1970的無人機


更新時間:2025年10月10日  作者:鴉的碎碎念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鴉的碎碎念 | 科技入侵現代 


基辛格斷然拒絕。

連我去問問教授意見這樣敷衍的話都不愿意說。

生怕自己說了,出現什么變數,回華盛頓失去尼克松的信任。

權力不完全來自位置,權力很多時候來自你的實力。

林燃的權力就是如此,換誰來當總統,都得讓他當NASA局長。

約翰遜到了后期,一度很反感林燃,整個阿美莉卡一提到航天,提到登月,只知道有林燃而不知道有總統。

他難道不想換人嗎?難道不想把NASA換上其他人,把贏得太空競賽的功績歸于己身嗎?

當然想,問題是做不到。

而基辛格的權力完全是來自尼克松的賞識。

在1973年擔任國務卿之后,稍微好點,但在現在,他只是顧問的角色,說白了辭掉他只需要總統的一紙行政命令。

原時間線里,基辛格秘密前往燕京,靠的是巴國作為中介,他們安排基辛格從伊斯蘭堡秘密飛往燕京。

同時中間的備用渠道還包括了羅馬尼亞和法蘭西外交官讓·桑特尼。

他在公開訪問巴國的時候,假裝胃痛要休養幾天,實際于7月9日凌晨3:30乘巴國外交官的兒子的大眾甲殼蟲車秘密前往機場。

戴了個黑色圓頂帽和墨鏡作為簡單偽裝,搭乘巴國航空的波音707飛越喜馬拉雅山,僅用4.5小時抵達燕京南苑機場。

整個過程都只告知極少數人,包括巴國大使約瑟夫·法爾蘭德,但嚴格指示不告訴羅杰斯,也就是當時的國務卿。

避免引起阿美莉卡國內的保守派反彈。

總之基辛格整個過程都很小心翼翼。

同時他的秘密訪華過程,林燃查看歷史資料后,也有了新的靈感。

華國代表似乎有些失望,失望的神情溢于言表,哪怕兩人語言不通,但基辛格還是很明顯感受到。

基辛格能夠對于華國代表此刻的心理做到感同身受。

因為過去一千多年漫長歲月里,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沒有辦法為猶太人的國家工作,是一個道理。

“我們理解貴方的顧慮,理解林先生回到華國的風險,那么巴黎,巴黎總可以吧?”華國的談判代表內心很是不虞,因為教授明明是華裔,卻連回華國都不被允許。

為阿美莉卡效力也就算了,還如此地防范。

這是近代國家積貧積弱的悲哀。

“今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巴黎召開,四年前在莫斯科,所以教授沒有參加,今年在法蘭西的巴黎,法蘭西是貴國在歐洲的重要盟友,是自由陣營的國家。

我們希望教授能出席這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華國方面已經和法蘭西建交,我們希望能夠和教授開展談判,就像過去北越方面和教授在日內瓦談一樣。”

先提一個讓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再提一個相對容易接受的要求。

四年前的1966年在莫斯科舉辦的數學家大會上,陳景潤以哥德巴赫猜想弱形式加冕菲爾茲,一開始莫斯科方面是希望邀請林燃來現場為自己的后輩頒發菲爾茲的。

這也是華裔數學家的傳承,在1962和1966都由華裔數學家拿了菲爾茲獎。

對莫斯科而言,他們舉辦這樣的國際數學盛會,缺少林燃的出席,也是一樁憾事。

但白宮方面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理由也很正當,因為當時是阿波羅登月的關鍵時期,教授工作繁忙無法參加。

外界都知道,真實理由是,莫斯科和華盛頓之間的信任基礎是很脆弱的,脆弱到,他們不放心讓教授去莫斯科。

燕京方面很清楚這點,他們選擇的是法蘭西。

今年的數學家大會在法蘭西的尼斯,莫斯科你們擔心,尼斯總不擔心了吧?

西歐絕對算是阿美莉卡的勢力范圍。

在這塊地界,莫斯科的影響力只停留在地下,地下的勢力再強大也竄不到地上來。

基辛格心想,法蘭西的話還真有點擔心,歐洲國家里,唯獨只有法蘭西不會乖乖聽話。

正當基辛格想拒絕,坐在他對面的華國代表表情嚴肅地加重語氣說道:“這是我們最后也是唯一的要求,我們希望和教授談談,這對改善我們兩國關系會非常有幫助。”

基辛格都到嘴邊的話拐了個彎:“好,我會向總統先生匯報。”

他不敢也不能答應下來。

視角回到越戰前線,在大眾視野中,無人機是在2022的毛子大戰中才開始大放異彩。

實際上,早在越戰的時候,無人機就已經大規模投入戰場了。

只是和現代戰爭的無人機飽和攻擊和情報共享比起來,當時的無人機缺少GPS、實時數據鏈和情報共享。

在原時空,阿美莉卡一共投放了超過3000架無人機,根據阿美莉卡的數據顯示,每架無人機完成4次任務后會被擊落或者損壞。

但有極少數的無人機能執行68次任務。

在越戰中,電子對抗開始初露崢嶸,無人機也是如此。

不但有龐大數量的架次,同時還有不斷升級的無人機。

阿美莉卡把它命名為閃電蟲。

型號從最早的瑞安147G,型號一路演變,G、J、E、F、N、NP、NRE、NQ、NA、NC等等,這些清一色都是無人機型號,前綴都是瑞安147。

(早期無人機)

(1967年用于高空偵查的瑞安147H)

但現在,阿美莉卡方面有了GPS衛星之后,無人機也隨之升級。

有GPS提供定位之后,無人機的執行效率明顯提高了。

簡單來說,過去無人機依賴的是固定路徑,你都固定路徑、高度、速度之后,你多飛個幾回,北越方面就能把你的飛行軌跡給計算出來,然后擊落下來。

所以平均是4次任務就被擊落,前三次收集數據,最后一次一擊斃命。

有了GPS之后,哪怕只是實時位置修正,也能讓它的飛行軌跡更復雜,能實現一定程度的自主導航,損壞率會大幅增高。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精度,情報收集的精度。

原本我無人機攜帶相機拍攝照片,是沒有位置數據的,在安南叢林里,哪怕你拍到了有價值的信息,你也不知道具體是哪個地方。

你拍到的炮兵也好,游擊隊的營地也好,你只能獲得一個模糊的方位,大致的距離。

非常不準,哪怕事后分析,分析出來的結果也同樣不準。

有了GPS不一樣了,因為它能為每張圖像添加精確地理坐標,這意味著實時的數據融合。

我無人機前腳拍到,后腳導彈就過去了。

甚至說,無人機本身就能充當目標指示器,提供GPS坐標引導,直接精準定位目標。

所以1969年,阿美莉卡的GPS系統上線,1970年GPS完善,34顆衛星全部都明晃晃在天上掛著。

新一代,基于GPS打造的無人機已經被運到了越戰前線。

不過它不是用在越戰前線,而是用在高棉。

在得到尼克松批準后,阿美莉卡和南越在1970年的時候赫然入侵高棉。

因為北越在高棉的東部建立了大量的軍事據點,包括了武器、彈藥和物資。

阿美莉卡不敢越過華國畫的線,他們選擇進攻高棉來打開局面。

在原時間線,這也間接導致了后來大波波的上臺。

高棉和安南沒區別,氣候相似,地理條件也相似。

這里彌漫著濕潤的泥土味,過去阿美莉卡大兵最討厭這個味道,西貢海邊士官們休息的地方,那兒的海水味和這個形成了鮮明對比。

以至于士兵們一聞到泥土味,就會想到死亡,想到隨時有可能竄出來的樹人,隨時可能出現的子彈。

朗諾事變后兩個月,阿美莉卡的入侵行動已如火如荼展開。

和原時空,單純的地面部隊推進不同。

這次是新一代無人機,代號天鷹的無人機在這里實戰。

為什么要選擇在高棉實戰?而不是越戰一線?

因為華盛頓方面擔心,這些無人機的殘骸被華國拿走后,會迅速研究出反制武器,導致它的威力下降。

他們希望能夠在高棉獲得一手的實戰數據后調整完大規模生產后,一次性在越戰前線投放,獲得某些戰略上的優勢。

華國當下在高棉的存在非常薄弱,而且華盛頓認為哪怕在高棉無人機墜毀,他們的地面部隊也能完成回收。

阿美莉卡的軍事專家和工程師團隊從西貢的空軍基地啟程,乘坐一架C130運輸機,穿越安南邊境的云層。

領隊是來自特萊迪茵技術有限公司的艾倫·哈里斯博士,一位五十出頭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GPS研發團隊的核心工程師之一。

前面提到的瑞安無人機的制造商瑞安航空,已經被特萊迪茵在前年的時候給收購了。

“伙計們,”他在機艙里對團隊喊道,“我們不是在打仗,我們是在重塑戰爭,教授幫我們找到了上帝的眼睛!”

作為在林燃身邊工作過的工程師,艾倫·哈里斯對林燃可以說是崇拜。

他可是親眼見證了,大家都只有一個粗淺思路的時候,林燃是怎么把思路變成現實的。

NASA內部從事GPS項目的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林燃起碼加速了十年。

在身邊是空軍上校詹姆斯·雷諾茲,這是實戰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來自國家偵查辦公室,他負責將實驗室的想法轉化為戰場的武器。

團隊中還有幾位年輕科學家,手持筆記本和信號測試儀,他們在飛行中反復檢查無人機的數據鏈路。

這些天鷹是基于瑞安147型的升級版,融合了GPS接收器,能自主導航、實時調整路徑,甚至是在叢林迷霧中鎖定北越的補給倉庫。

運輸機降落在高棉邊境的一個臨時前哨基地,塵土飛揚中,指揮官威廉·阿伯納斯將軍已等候多時。

第二天的黎明時分,測試開始。

叢林邊緣的指揮帳篷里,屏幕閃爍著衛星信號的實時反饋。

阿伯納斯站在帳篷的中央,雙手抱胸。

身邊是哈里斯和他的團隊。

第一架天鷹滑出跑道,無聲起飛,沒有無線電遙控,只有GPS坐標引導它直奔情報顯示的北越補給點,位于高棉東部20公里處的鸚鵡喙地區。

科學家們盯著顯示器:無人機穿越云層,避開已知的防空陣地,能實時同步的只有坐標,附帶具體地理位置的圖片存在著延遲,但也足夠迅速。

屏幕上,北越的卡車和彈藥堆清晰可見,右下角類似水印的東西赫然是該營地的地理坐標。

以當時的照片精度來說,確實算的上清晰可見了。

“鎖定目標,”雷諾茲低聲命令,在無人機起飛后才起飛的高空轟炸機,在預定地址投下精確制導炸彈,GPS提供的數據,結合導彈本身修正了風偏和地形誤差。

一個個北越在高棉的倉庫化為灰燼,補給線被切斷。

南越順勢開始在地面推進。

麥克納馬拉在收到前線傳回的報告后,內心感到振奮不已,數據是對的!統計學是對的!數學更是對的!

我們之前之所以效率差,是因為技術沒有到位,不代表數據指揮戰爭這套玩法是錯的。

這里多說兩句,在原時空中,麥克納馬拉就很瘋狂,瘋狂執著于數據指揮戰爭。

瘋狂到什么程度?瘋狂到他主導下的五角大樓,從1968年到1973年,阿美莉卡軍方每年要花費約10億美元用于一項旨在結束越戰的新計算機驅動計劃。

它有很多名字,包括PracticeNine、MuscleShoals、IllinoisCity和DyeMarker。

它最廣為人知的是“白色冰屋行動”。

大致意思是,在胡志明小道上部署了數萬個地震、聲學和磁性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計算機分析實時檢測敵方運動,并引導空中打擊,徹底切斷北越補給。

(1967年溪山戰役期間,正在投放重力傳感器的阿美莉卡士兵,看上去很像導彈)

這也是為什么,麥克納馬拉主導下的國防部會這么爽快大筆訂單給林燃,給NASA的GPS和星球大戰計劃。

因為他們的計劃要浪費更多錢,效果更差,麥克納馬拉都能拍板。

現在有教授主導的實際得多的計劃,麥克納馬拉決策起來那更是毫不猶豫。

“尼克松總統,我們在前線的新技術驗證非常成功!它有效打擊了北越的補給線。

在新型無人機下,南越士兵迸發了前所未有的士氣。

這能保證,哪怕我們全部撤出安南,在只提供物資的情況下,南越軍隊依然能夠保證獨立狙擊敵方滲透!”

麥克納馬拉在電話里信誓旦旦,語氣充滿得意。

某種意義上,往前揮拳是為了和平。

此時外界很難想象,阿美莉卡在高棉的赫然下場,是為了全面撤軍。

尼克松聽完后內心感到振奮的同時,林燃的話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里:“總統先生,千萬,千萬,別對南越抱任何,哪怕一丁點希望。”

這不由得讓尼克松內心燃起的火焰一下又熄滅了。

“麥克,可是教授說,別對南越抱任何希望”


上一章  |  科技入侵現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