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371章 重要線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1章 重要線索

第371章 重要線索


更新時間:2025年11月06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尋常河工所用的鐵鍤,鍤頭多為規整的“凹”字形或近似方鏟狀,便于掘土、培土。

而眼前這柄,鍤面窄而略呈弧拱狀,兩側有微卷的邊沿,若單看這銹蝕扭曲的輪廓,尤其是在晦暗光線下,確實隱隱有幾分像極了墓葬中某些明器的形態。

崔臺符將鍤頭遞給陸北顧,低聲道:“陸御史請看,此物形制.確有些特異之處。雖經水浸泥埋,銹蝕嚴重,但大致輪廓猶能辨認。”

陸北顧接過,入手沉甸甸,冰涼的鐵銹硌著指尖。

他翻來覆去仔細察看,眉頭微蹙。

這鍤頭的怪異,絕非加工時候工匠手藝粗糙所致,反而像是刻意為之。

他抬頭問李判官:“李判官,你久在澶州,可曾見過此類形制的鍤具?是本地特有,還是去年工程統一采買便是如此?”

李判官湊近細看,臉上也露出困惑之色,搖頭道:“回陸御史,我并未見過此類鍤頭。去歲工程浩大,工械來源復雜,有官造,有征調,亦有就地采買或許是某一批次的特制之物?或是民間工匠依自家鑄法所鑄?”

他的語氣帶著不確定,顯然也對此感到意外。

“再仔細找找看,附近是否還有類似的器物殘件。”陸北顧吩咐道。

眾人又在泥濘中搜尋良久,最終又找到了十幾件殘破的畚箕和另外數把形制同樣有些怪異的銹鍤頭。

那些畚箕的編織方式和邊緣處理,也都是不合常理的、近乎裝飾性的編法,與畚箕這種實用裝土工具追求簡便耐用的風格有較大出入。

崔臺符沉吟道:“單看一兩件,或可說是巧合,但接連發現這么多皆有類似特征,恐怕并非偶然。這‘形似明器’之說,看來不是全然空穴來風,至少,去年工程中確有一批形制特異的工械流入使用。”

陸北顧面色凝重。

六塔河工程的檔案中對此毫無記載,而現場勘查卻發現了實物證據,這其中的差異,瞬間變得微妙起來。

是誰采購或允許使用了這批工械?是單純的貪腐以次充好,還是別有深意?若真是有人借此散播“不祥”流言,那這批工械的出現,無疑為流言提供了“物證”。

“將這些殘件小心包裹,作為證物帶回。”陸北顧下令道。

隨后他對崔臺符道:“崔詳議,看來我們需重點查訪去年參與工程的官吏、工匠,尤其是負責工械采買、驗收之人,這批特異工械的來源,是關鍵所在。”

“正該如此。”崔臺符點頭。

回到濮陽城后,兩人立即開始著手調查這批形制怪異工械的來源。

他們首先傳喚了州衙里去年在澶州境內負責六塔河工程工械采買的官吏。

這些官吏被帶到州衙偏廳挨個單獨問話時,個個面露惶恐之色。

畢竟,六塔河案牽涉太大,去年已經被判了一大批了,現在整個澶州,沒有不害怕卷入其中的對于他們這些小人物來說,真就是粉身碎骨的事情。

而當陸北顧出示那些銹蝕的鍤頭和畚箕殘件,詢問其來源時,這些人雖然都是被單獨問話的,但反應卻很一致,全都是仔細辨認后搖頭。

“回稟陸御史。”

一名頭發花白的老吏戰戰兢兢地回答:“去歲工程浩大,工械來源繁雜,但這等形制的鍤具.我確實未曾見過,采買記錄上也未有記載。”

“會不會是某些工匠私自打造出了這批不合規的工械,而驗收的時候卻沒有仔細查驗?”旁邊的崔臺符面色嚴肅地追問道。

“或許、或許是某些小作坊私下承接了部分活計,但按規矩,所有工械入庫前都需驗收啊!這等怪異形制,若當時發現,斷不會允許使用的!”

陸北顧注意到,所有官吏的困惑都不似作偽。

這些被傳喚的官吏,在他們的詢問下,反復核對記憶和有限的文書記錄,卻都無法解釋這批怪異工械的來歷。

接著,兩人又開始傳喚去年參與六塔河工程的工匠,同樣進行單獨詢問。

這些工匠常年與各種工具打交道,對器械形制最為熟悉,然而,當他們看到那些銹鍤時,同樣一臉茫然。

“陸御史明鑒。”

一位手上布滿老繭的工匠首領肯定地說:“老漢干這行三十多年,河北、京東各路都走過,從未見過這般打造的鍤頭。這弧度,這卷邊不像是為了好用,倒像是.像是故意做成這樣的。”

“會不會是某種地方特有的鑄造方法?”崔臺符引導性地提問道。

工匠首領搖頭否認。

后續的詢問也都差不多,幾乎所有工匠面對詢問都表示,即便有些偏遠地區有特殊工藝,也絕無可能批量出現在這等朝廷大工中,且形制如此統一。

詢問持續了整整兩日。

陸北顧與崔臺符輪流問話,細致盤查了可能經手工械的各個環節的官吏、工匠乃至負責倉庫保管的人員,共計一百二十余人。

然而,所有人的口供都指向同一個結果。

——無人知曉這批怪異工械從何而來,仿佛它們是憑空出現。

案件的調查,暫時陷入了僵局。

夜色漸深,澶州州衙提供給他們的臨時廨署內,燭火把兩人的臉映得通紅。

陸北顧與崔臺符對坐案前,面前攤開著一大摞詢問記錄和幾件作為證物的殘破工械。

“所有人都說不知道。”

崔臺符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語氣中帶著困惑:“采買的不知,驗收的未見,使用的工匠亦不識。這批東西,難道真是從天而降?”

“從天而降也不是沒可能。”

陸北顧喝了口茶提神,然后說道:“有可能是被人故意塞到決口處的。”

“但是這些工械為何這般破舊呢?如果是故意塞的,這種程度的痕跡,也不可能是最近做的吧?而流言,恰恰是最近才傳起來的。”

陸北顧凝視著跳躍的燭火,沉默片刻,緩緩道:“那就只能說明有人刻意為之,且手段極為高明,布局了很久,現在才發動。”

崔臺符是老刑名了,他看著案上的那些物件,很篤定地下了結論道:“我敢保證,就這種程度的銹蝕,至少得在泥水里泡半年的時間。”

“至少半年前?也就是六塔河工程失敗后,正在重修六塔河兩側堤壩,尤其是重點重修西堤的時候?”陸北顧沉思了起來。

根據此前查閱的材料,他了解到。

那時候,六塔河工程的主要負責人李仲昌和李璋都還沒有被清算,文彥博和富弼為了自身的利益,努力給他們爭取到了一段時間,讓他們盡量修復河堤以減少損失戴罪立功。

而當時李仲昌和李璋也確實是集中了全部的人力、物力,去努力修復六塔河西堤為啥修西堤不修東堤?那當然是因為遼國使團會從西邊過來啊!

國際觀瞻這塊,得重視。

至于東堤這邊,則因為沖毀的比西堤嚴重的多,人力物力也不足,他們知道不可能修得好了,所以只象征性地派人糊弄了一下。

“——應該去查當時被派到東堤的役夫!”

崔臺符跟陸北顧幾乎同時想到了這個事情。

“是這個思路,但是我在想另一個問題。”

陸北顧沉思片刻,然后問道:“那你說,究竟是誰要這么做呢?這可必須要有人對工程流程極為熟悉,方能將這批定制的工械不引人注意地送到東岸,然后提前將其‘陷’在里面,而且還不被人察覺,過了半年才發動此事。”

“會是李仲昌嗎?”

崔臺符問道:“他當時雖然待罪,但依舊總領工程,最有能力做到此事。”

陸北顧搖頭道:“李仲昌已因六塔河案徹底失敗而被流放,若真是他主使,為何下面無人攀扯?且他若要用此等手段,目的何在?”

“那是李璋?”

“他嫌自己腦袋多?”

“你的意思是?”

崔臺符似乎猜到了什么。

陸北顧道:“我更傾向于,是另有其人,利用了工程的混亂和李仲昌的疏于監管,暗中做了手腳。”

“那會是誰?目的又是什么?”

崔臺符沒敢說話,只是跟著這個思路思考了下去,但很快,他就變得噤若寒蟬。

“你猜到了。幕后之人的目的,或許不只是散播流言那么簡單。”

陸北顧的目光變得深邃,看著崔臺符說道:“這批工械的出現,坐實了‘形似明器’之說,使得虛無的流言有了‘物證’,加劇了民間的恐慌和朝廷的猜疑。這更像是一石二鳥之計,既打擊了力主工程的文、富二相,又為日后攻訐埋下了伏筆,至于幕后之人.”

他頓了頓,沒有再說下去,但眼神中已透出凜然之意。

能在如此重大的工程中動手腳而不留痕跡,其能量和心思,絕非尋常官員。

而這樁案件的調查雖暫時有了突破口,但對于他來說,水面下的暗流,卻愈發顯得洶涌莫測。

“明日,我們就開始查當初是哪些官吏、工匠負責東岸堤壩的修復。”

陸北顧沉聲道:“即便是再高明的手段,也總會留下蛛絲馬跡。此外,需擴大查訪范圍,廣泛詢問去年在東堤附近勞作過的役夫,看是否有人曾留意到不尋常的細節。”

崔臺符點頭,然后說道:“這么說的話,我倒是有個想法。”

“且說。”

崔臺符毫不猶豫地說道:“光靠明面上去詢問不行,我們畢竟沒有用刑的權力,所以我覺得這種事情,還是得明察暗訪你在明,我去暗。”

陸北顧想了想,同意了崔臺符的提議。

官面上的手段雖然強硬,但因為他們無法用刑,所以被傳喚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想要隱瞞一些信息,并且知道他們對其無可奈何。

兩人商議已定,便分頭行動。

陸北顧以正使身份,在澶州州衙繼續公開調閱文書,傳喚相關人員,詢問六塔河工程東堤修復的官吏名錄、役夫征調記錄,擺出按部就班循例查證的姿態。

而崔臺符則換上便服,親自深入市井,尋訪那些曾被征召去修復東堤的役夫。

幾日過后。

陸北顧這邊的調查進展極為不順,如果說六塔河工程本身還有大量資料可以查閱,那么六塔河決口后的修復工程,則幾乎沒有多少資料可查。

因為六塔河決口后組織修復工程的時候人心惶惶,管理可謂是混亂不堪,很多事情根本就沒留下書面材料,亦或因官吏更迭而遺失,甚至是被害怕承擔責任的官吏所刻意銷毀。

而當時被派往六塔河修復堤壩的役夫,來源更是復雜,可以說全河北的都有,本地征發的役夫確實有,但絕大多數,都是從其他地方緊急調來的支援人手。

現在,這些人都因工程結束遣散而回到原籍,短時間內肯定是找不到人,至于留下的相關役夫征調記錄更是語焉不詳。

而那些經歷了大災后又被臨時組織起來干活的澶州本地役夫也沒心思干,干活的時候都是胡亂干,所以對于東堤的修復具體是誰負責、用了什么工具、發生了什么異常,大多都記不清了,或者干脆避而不談。

澶州本地的官吏,又因六塔河案牽連,被抓走、流放者甚眾,剩下的也是人人自危,哪怕知道些什么,但曉得陸北顧又不能用刑,所以對這種自己不必說清楚的往事諱莫如深,生怕一言不慎再惹禍端。

陸北顧連日在州衙盤問,所得有限,只大致厘清了東堤修復工程是由一個臨時拼湊的班子負責,領頭的是個因原上司被革職而臨時頂上的小官,此人也在工程結束后不久被判罪流放了如果要找,恐怕得去瓊州找人了。

而就大宋罪犯的流放死亡率來看,這人現在是否還活著,都難說。

線索似乎就此中斷。

然而,崔臺符的暗訪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他親自去濮陽的碼頭上扛大包了。

崔臺符專挑那些看起來老實巴交,因家境貧寒仍需在附近做工的前役夫攀談,交談時也并不直接詢問東堤和工械之事,而是先從去年的苦況、如今的生計聊起,慢慢拉近距離,再不經意間提及當時干活的一些細節。

在與幾名前役夫閑聊時,他得到了一個關鍵消息。

隨后,他趕緊來稟報給陸北顧。

“咕咚咕咚.”

崔臺符猛地灌了一大碗茶水。

他此時穿著一身碼頭力夫打扮,因為本來膚色就有些偏黑,而這幾天曬得更黑了,陸北顧差點都沒認出來他。

“有消息了!我聽說,當時負責東堤修復的人不多,主要是從大名府和博州這兩個臨近的州府緊急征調來的,雖然書面記錄應該都沒保存下來,但是肯定錯不了。”

“辛苦了。”

陸北顧給他又拿了些吃的,看崔臺符狼吞虎咽地吃著,開始思考。

“大名府,博州。”

陸北顧沉吟片刻,道:“線索指向了這兩個地方,那批形制怪異的工械,很可能就是通過這兩個地方來的役夫攜帶并混入了東堤的工程之中。”

崔臺符噎到了,他咳嗽著道:“陸御史,此事牽涉漸深,若繼續追查下去.”

“有什么責任,我是正使,我來承擔。”

陸北顧目光堅定,打斷了他:“我們既然奉旨查案,自當力求水落石出,無論牽涉到誰,都要查清真相崔詳議,你此番暗訪之功不小,我打算現在整理一下現有線索,寫份文書,將趙村沿革已明、工械形制特異且有線索指向大名府、博州等情況,先行回稟,并請求準予我等前往大名府和博州繼續深查。”

“成,那我與你一起署名。”

崔臺符見陸北顧決心已定,心里也熱切了起來。

這種事情,既然已經被卷了進來,自己又賣了這么大的力氣,這時候便沒有退縮的道理了。

搏一搏,升官發財就在眼前。

當日,陸北顧便派人騎馬走官道,將文書緊急發回開封。

同時,他并未坐等回復,而是與崔臺符一邊繼續在澶州繼續搜集證據,梳理證詞,一邊開始著手準備前往大名府和博州調查的事宜。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