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心想,喊我來看的是你,現在后悔的也是你。
這部電影不是很精彩嗎?
尤其是和現實產生的共鳴,讓這個生活在莫斯科邊緣,從來沒有擠入莫斯科權力中,享受過這個橫跨歐亞龐大聯盟帶來好處青年心中產生了無數雜念。
這些雜念會在未來和現實共振,形成深遠的影響。
尤里苦笑道:“就是因為太好了。
我們過去不是有聽說過傳聞,在莫斯科哪里哪里,有人看了這部電影被發現,然后他們就消失了。
我們之前會覺得這是都市傳說,是烏國或者白俄、東歐這些地方傳播過來的恐怖故事。
是為了電影宣傳,是為了黑市販賣電影本身,而做的夸大手法。
在看完之后,我懷疑那些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的。
我們真的有可能因為看了這部電影而消失。”
尤里說到最后消失的時候,伸出雙手,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雙手合擊,看似在摧毀空氣。
房間里又陷入了沉默,安德烈思考片刻后說道:“還好我們沒有叫上其他朋友。
如果只有我們兩個的話,這件事好解決。
現在就把錄像帶銷毀,當作這件事沒有發生不就好了。”
尤里面露難色,顯然對于銷毀錄像帶有點不舍:“安娜還沒有看過呢。”
安娜是住在這座公寓樓的年輕女性,在周圍不遠的醫院里擔任護士。
他們一起長大,尤里對她垂涎已久。
安德烈當然也有一些隱約的心思,但他照顧自己的母親已經夠辛苦了,實在是沒有精力和金錢考慮女人。
“安娜不會喜歡這樣的電影,你有沒有想過,她有可能反過來舉報你。”安德烈幽幽道。
這句話像一根針,一下就刺破了尤里心中的幻想。
他想到了安娜,她總是穿著洗到發白的護士服,頭發一絲不茍地盤在腦后。
她喜歡讀普希金的詩,喜歡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她的人生就像是一張干凈而整潔的床單,沒有絲毫褶皺。
而《V字仇殺隊》,這部充滿了暴力、反叛和激進思想的電影,在她的世界里,就像是飛濺在床單上的墨水。
尤里苦笑著搖了搖頭。
“我,我只是想讓她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世界是多元的。”尤里低聲說,他的聲音里充滿了無奈。
安德烈拍了拍尤里的肩膀。
“我知道,尤里。
但這其中所蘊含的風險,不是我們所能觸碰的。
至少現在還不是。”
他又看了一眼已經變成黑屏的電視畫面。
“我們還是銷毀它吧,”安德烈再次提議,他的聲音里充滿了勸誡:“當作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依然是國家的忠誠公民。”
尤里沒有說話,他只是默默地拿出錄像帶,用他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它。
他心想,真是嗎?還能回得去嗎?如果有朝一日布拉格之春在蘇俄出現,他還能堅持做國家的忠誠公民嗎?
此時的尤里沒有辦法給出回答。
很快,同樣在這個房間,同樣電視里在放映著畫面,尤里的心情截然不同。
他在高呼,蘇俄萬歲,我們戰無不勝。
在阿美莉卡,林燃對基辛格說民意是風,我們要做的是等風來,等到合適的風出現后,我們就能體面結束越戰,完成尼克松所謂的光榮和平。
同樣,在蘇俄,在莫斯科,民意也是風。
克里姆林宮面對著艱難的局勢,造出了有利于他們的風。
1月,位于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
有了華國的加入,整個蘇俄航天局的研發過程都在加速。
在這個時間線,蘇俄是有登月經驗的。
他們和阿美莉卡做過聯合登月,實現過無人飛行器月球軟著陸。
阿美莉卡也向全球展示了,登月要滿足什么條件。
一直差的是火箭本身。
而N1火箭組,增加的不僅僅是王曦繼一個人,更是整個華國團隊。
所以,在地面測試通過后,蘇俄方面就在這一年的1月,開展登月。
作為慶祝偉大的弗拉基米爾誕辰100周年,最重要的獻禮。
拜科努爾發射場的氣溫低至零下二十攝氏度,凜冽的寒風呼嘯而過,將積雪卷起,在空曠的草原上形成一道道白色的煙霧。
這片蒼茫大地上的寧靜,即將被徹底打破。
巨大的N1火箭,如同白色冰山,涂層閃爍著金屬的光芒。
這座火箭和土星五號差不多,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
它的初始推力要比土星五號還夸張,但載荷不如土星五號。
這是因為土星五號用到的燃料更先進。
N1的周圍,是無數身穿厚重冬裝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緊張與期待。
過去的地面測試,和去年12月的入軌預發射,給了他們充分的信心。
在發射場的指揮中心,瓦連京坐在主控臺前,
他的目光,緊緊地鎖定在眼前的屏幕上。
他知道,這枚火箭的心臟,是華國研發的分布式控制系統。
過去這套系統已經證明了,王曦繼說的是真的,它真的能解決多發動機并聯的難題。
“十五.十四發射塔架已分離”
“十九.八”
“七六.五.”
“四三.主發動機,準備點火!”
“二一點火!”
當倒計時歸零時,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劃破了拜科努爾的寂靜。
N1火箭底部,30臺NK15發動機同時噴射出橘紅色的火焰,巨大的推力將它緩緩托起。
它一步步地走向天空。
整個發射場都被煙霧和蒸汽籠罩,轟鳴聲震耳欲聾。
在火箭內部,宇航員們被巨大的推力死死地壓在座位上。
他們知道,這是他們此生最危險的時刻。
宇航員想到了加加林,這位已經去世的宇航員。
“一級分離!”指揮中心傳來一聲激動人心的報告。
N1火箭的一級助推器脫落,二級火箭點火。
它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向著天空飛去。
當火箭沖破大氣層,進入太空后,它進入了最關鍵的變軌階段。
在指揮中心,宇航員們緊張地監測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
他們需要精確地計算出與月球的會合點,然后進行多次點火,以確保他們能以完美的角度和速度,與月球進行對接。
這個過程,阿美莉卡已經做過無數次,但對蘇俄的宇航員來說,絕對是一次挑戰。
畢竟上一次做這個變軌還是在五年前。
具體數據不一樣,宇宙飛船不一樣,人也不一樣。
在太空中,宇航員們進行了多次點火。
他們像一位優秀的舞者,在太空中跳著最精密的舞蹈。
每一次點火,都讓他們的軌道更加精確,距離月球更近。
最終,當他們完成最后一次點火時,他們知道,他們已經成功地進入了月球軌道。
他們成功了。
當N1火箭成功進入太空后,整個莫斯科都沸騰了。
在克里姆林宮,列昂納德激動地站了起來,他緊緊地擁抱著身邊的官員們。
他知道,這場勝利來之不易。
他們在等待著最后的好消息。
那就是登月成功。
在克里姆林宮前的講話臺已經搭好。
當宇航員踏上月球的那一刻,他就要到講話臺上去發表講話。
此刻,無論是克里姆林宮的官員,還是莫斯科的民眾,又或者是西伯利亞的民眾,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成功那一刻的到來。
當N1火箭成功完成最后一次變軌,進入月球軌道時,它的身軀在月球灰色的地表上投下巨大的陰影。
在火箭的內部,兩名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維克多·戈爾什科夫,正在進行最后的準備。
他們的任務是,駕駛著名為月球號的登月艙,從N1火箭上分離,獨自降落在月球表面。
“月球號”登月艙的設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截然不同。
它更小,更輕,也更簡陋。
這是因為N1的載荷只有土星五號的三分之二。
艙內充滿了各種儀表和按鈕,宇航員們緊張地監測著每一個數據。
“莫斯科,我們準備好分離了,”列昂諾夫的聲音從無線電中傳來,盡管他知道,對方聽不到,但他依然保持著與地球的聯系,“我們正在進行最后一次檢查。”
在他們完成所有檢查后,咔噠的聲音響起,這是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的聲音。
是的,蘇俄用的也是阿波羅登月的技術路線。
著陸,是整個任務中最危險的環節。
戈爾什科夫負責駕駛登月艙。
屏幕上,顯示著月球表面的實時畫面,充滿了各種隕石坑和巨石。
“降落速度每秒五米,”戈爾什科夫的聲音很平靜:“高度五百米,燃料剩余百分之四十”
緊張的時間已經過去。
在地球上,socialism陣營的民眾都在電視機前屏住了呼吸。
雖然看不到來自月球的直播畫面。
但蘇俄官方的電視臺有做模擬動畫,包括也有新聞主播的講解,來告訴民眾,我們現在進行到了哪一步。
民眾們能看到,登月艙的動畫正在緩緩下降,它就像一個巨大的金屬蜘蛛,在月球表面尋找著陸點。
當登月艙距離月球表面只剩下幾十米時,一股強大的反推力將它穩穩地托起。
戈爾什科夫的臉上露出了汗水,但他依然保持著冷靜。
“五、四、三、二、一,觸地!”
當登月艙的腳架觸碰到月球表面時,整個艙體都震動了一下。
“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我們做到了!我們的月球號成功在寧靜海完成著陸,我們的宇航員已經出現在了月球上!這是蘇俄的偉大勝利,這也是屬于你們的偉大勝利。
正是有電視機前各位民眾的辛勤勞動、不懈努力,我們才做到了!”
在電視機前,蘇俄民眾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歡呼聲。
他們知道,他們成功了。
蘇俄宇航員第一個踏上月球,阿美莉卡趕上,現在蘇俄又做到了。
這場太空競賽還沒有結束!
蘇俄人心想。
月球漫步:人類的一小步,蘇維埃的一大步
當登月艙停穩后,列昂諾夫開始穿上他的宇航服。
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當他打開艙門,踏上月球表面時,他的臉上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激動。
直播信號已經調試好,穿著龐大宇航服的宇航員出現在電視畫面里。
此刻的畫面不是動畫,而是真人。
列昂諾夫深吸一口氣,然后緩緩地走下舷梯。
當他的腳踏上月球表面時,他心想,過去加加林踏上月球也是同樣的感受嗎?還是比我現在的心情更加激動?
他用他的母語,在全世界的電視機前說道:“蘇俄回來了!”
他沒有像美國宇航員那樣,說那是人類的一大步。
而是用蘇俄回來了,來提醒全球民眾,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就是蘇俄人!
在莫斯科,尤里激動得渾身顫抖,他高舉著酒杯,大聲高呼:“蘇俄萬歲!我們戰無不勝!”
安德烈看著他,心中百感交集。
幾天前,他們還在秘密地觀看《V字仇殺隊》,討論著這個國家的黑暗和不公。
而現在,尤里卻像一個最忠誠的公民一樣,為國家的榮耀而歡呼。
安德烈知道,這不是尤里的虛偽,而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而是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個強大的、能夠戰勝一切的蘇聯。
這種希望驅散了他內心所有的陰影。
安德烈也舉起了酒杯,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同樣充滿了激情:“蘇俄萬歲!”
克里姆林宮造出了他們所想要的風。
在“月球號”登月艙成功觸月后的一小時,莫斯科。
列昂納德,這位通常面無表情的蘇俄官員,在電視鏡頭前露出了罕見的笑容。
他的身后,是巨大的世界地圖,上面閃爍著紅色控制區。
“親愛的同志們!”他的聲音因激動而略顯沙啞,“今天,我們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們的宇航員已經成功再次踏上了月球!他們用行動證明了,真正的勝利屬于最強大的國家,最先進的社會!
阿美莉卡能領先一時,但他們不可能一直領先,我們早晚能夠追上!因為我們戰無不勝!”
“我們不為一時的虛名而戰,”列昂納德繼續說道,“我們為人類的未來而戰。
當阿美莉卡的宇航員在月球上插上一面國旗時,我們的同志,正在為全人類的科學進步而努力!這是蘇俄的勝利,這也是socialism的勝利!”
他的演講被官方媒體反復播放,成為紀念弗拉基米爾誕辰一百周年的最好注腳。
同時,對列昂納德而言,這件事本身也有巨大的意義,那就是尼基塔的登月是在阿美莉卡幫助下實現的,而他任內的登月,是蘇俄獨立完成的。
雖然這個獨立要加上一個雙引號,這里脫離不了華國的幫助。
但在蘇俄的宣傳機器中,這當然是蘇俄的功勞。
華國方面的貢獻完全看不到了。
王曦繼是N1后期的總工程師,但不會出現在宣傳里。
哪怕在蘇俄航天局內部,都只有少數的工程師知道,這是華國的貢獻。
在蘇俄宇航員成功登月后的第二天,《真理報》的頭版,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莊嚴與自豪,刊登了一篇標題為《來自月球的勝利宣言》的社論。
社論沒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辭藻。
它宣稱,蘇聯的登月,不僅僅是科技的勝利,更是他體系優越性的勝利。
“.我們的同志,他們代表的是全人類的進步。
他們代表的是,一個能夠將數千萬人的智慧與力量,凝聚在同一個目標上的偉大制度。”
社論強調,這次勝利是計劃經濟的勝利,是集體主義的勝利,是弗拉基米爾科學理論的勝利。
它試圖將這一勝利,轉化為鞏固列昂納德政治合法性的強大政治資本。
如果說《真理報》的社論充滿了政治的嚴肅性,那么KomsomolskayaPravda的報道,則更具人情味,他們希望能塑造新的航天英雄,激發年輕人的愛國熱情。
KomsomolskayaPravda是一個偏向于年輕人的報紙。
報紙用整整一個版面,刊登了關于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維克多·戈爾什科夫的詳細報道。
他們的照片被放大到占據了半個版面,臉上充滿了自信和驕傲。
文章詳細描繪了宇航員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登上月球的故事。
它將他們刻畫成無畏的英雄,是蘇俄年輕人的榜樣。
“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在了人類的前沿,”報道寫道,“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要擁有信念和忠誠,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單純的政治語言民眾會反感。
把航天的成就投影在具體的宇航員身上,這樣的宣傳才更有效。
尤其是在盟國。
你的科技很大一部分來自東歐,你談什么航天成就,布拉格的知識分子會無奈調侃:蘇俄登上了月球,但我們連一輛像樣的汽車都造不出來。
蘇俄通過華約和經濟互助委員會主導的分工體系,讓這些東歐國家只能當蘇俄技術的輔助者,將其工業和科技發展納入蘇俄想要的發展軌道,并使其成為蘇俄經濟體系的附庸。
這是東歐國家長久以來對蘇俄的無奈與不滿。
捷克斯洛伐克反抗過,但反抗失效了。
他們為蘇俄的勝利感到自豪,但同時也為自己國家的落后而感到悲哀。
蘇俄能去太空,能去月球,他們卻什么都做不到。
但聚焦于航天英雄的宣傳是有效的,大家至少會為同樣金發碧眼的斯拉夫人登上月球,而有情感上的共鳴。
這樣的宣傳好歹是正向的。
報紙還刊登了大量來自普通民眾的信件,這些信件都表達了對宇航員的敬佩,以及對祖國的熱愛。
在電視和廣播中,蘇俄官方更是開足了馬力。
電視節目反復播放宇航員在月球上的畫面,盡管畫面模糊,充滿雪花點,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的激動。
空間站幫阿美莉卡塑造了航天績效,蘇俄的重返月球,同樣幫他們塑造了在航天領域,在科技領域的績效。
廣播電臺播放了大量紀錄片和歌曲,歌頌蘇俄一百年來的偉大成就。
總而言之,蘇俄把登月結合特殊的時間點,塑造成了一個堪稱完美的政治宣傳工具。
它成功地將民眾的注意力,從國內的經濟困境和政治矛盾上轉移開來,讓他們沉浸在國家的榮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