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音樂家第三十章 就地取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奇幻>> 舊日音樂家 >>舊日音樂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章 就地取材

第三十章 就地取材


更新時間:2025年11月08日  作者:膽小橙  分類: 奇幻 | 神秘幻想 | 膽小橙 | 舊日音樂家 


范寧走到了那孤零零的C大調譜例下方。

“基本結構”——包括“基本線條”與“低音進行”。

僅僅六個音符,321,151。

在這近乎原初的構成之上,其他的東西飛速添加了進來。

“如果我在基本線條的E和D之間,插入一個經過音#F,走勢就變了,這便是線性進行,旋律開始漫步;如果我想讓色彩更豐富點,我可以為它配上一個傳統和聲學里所謂的VI級和弦,讓它作為增六音出現;如果我選擇在主音C上‘盤旋’,用IVI的進行來鞏固它的王座,這便是延留,是意志的宣告......”

“我還可以做其他的任意之事。”

“如果我讓低聲部從C出發,不直接走向G,而是迂回地經過Dm和弦的根音,再通過它的屬七和弦A7,最終解決到Dm,這就成了所謂和聲學里的轉調,但仍然不過是另一維度上的IVI‘低音進行’,屬于結構內部的結構擴張!......”

范寧的粉筆如舞動的精靈,原本寥寥數音的背景結構,迅速變得豐富、立體起來。

“唰!!”

他又從講臺上一疊堆起的泛黃紙張中,隨意抽出了三張,朝周邊群群環伺的目光短暫展示。

“隨便選的。”

“讓我們試著化身音樂的考古學家,親手剝開一些偉大作品的外殼,去看看它的‘背景’神骸,以及‘中景’與‘前景’的血肉是如何生長的。”

范寧直接將它們按粘在了黑板上。

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旋律運動過程無非是幾種具備美感的音程的可能性轉換;

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通過申克分析法,范寧揭示了其深層次的“IVI”和聲框架與‘基本線條’的下行運動;

肖邦《e小調前奏曲》,鋼琴左手的半音化和弦,若做傳統功能性分析,其實相當復雜,但范寧只要一著重強調其“中景”結構的序列邏輯,其和聲的張力變化、以及憂郁意象轉化為悲劇性情感的過程,就變得昭然若揭!

他用的當然是申克分析“三圖表法”。

但任何一個地方半途停下來,去放大地審視,用傳統和聲學照樣能講得通。

迥異卻又相容。

或者說,前者是后者更本質的概括。

“這些手法,鄰音、經過音、輔助音、先現音、延留音,以及它們所驅動的和聲進行,就是我剛才說的Prolopgation——延長技術!”

“它們如同生命的本能,讓簡單的細胞分裂、生長、演化,最終形成我們所見的、姿態各異的生命體。巴赫用它織就了理性的經緯,肖邦讓它流淌出憂郁的秋霧,貝多芬則用它鍛造出了與命運搏斗的雷霆!”

與范寧的手勢和言語同時落地的,是定音鼓的一聲警覺的敲擊聲——

“砰!”

整個階梯教室都隱隱發顫。

低音弦樂隨即回應以幽暗的撥奏,一些令人不安的聲部相繼快速掠過,節奏搖擺不定,仿佛陰影中的舞蹈。

“你們這些樣子,哈哈哈......”范寧莫名笑了。

面對這些又熟悉又古怪、又尋常又驚悚的“聽眾”,他竟然現場寫了一首新的音樂開篇。

用來記錄和描述這一鬼魅的場景!

“行,繼續現學現用啊,讓我們來現場創作一段......即有‘浪漫’又有‘當代’因素的作品。”

范寧瞇起的眼神掃過那些千篇一律的“帶禮帽留長須”的模糊聲音。

對方依舊沒有多余的表示。

“《e小調第七交響曲》,第三樂章,諧謔曲!”

音樂變得詭異而咄咄逼人,低音提琴奏出不安的滑音,木管樂器發出尖銳、不協和的嘯叫,定音鼓的敲擊輕重倒置,如同錯亂的心跳!

隨著音樂的進行,身后的黑板紋理也開始變得閃爍不穩定起來,復雜的總譜片段開始滾動。

范寧開始就地取材!

親自描述污染,親自解讀污染!

第1到第32小節,是這個陰森的舞蹈性的主要主題首次呈現。

范寧的手指指向前幾小節弦樂聲部:“聽!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在弱拍上固執地重復著D音,而第一、二小提琴被我在高音區寫了個盤旋的音型,呵呵,就像你們這群幽靈......”

“和聲中心當然建立在d小調,但我在這里刻意回避主和弦,用大量的減七和增三懸浮在周圍......減七和增三在傳統和聲學是什么功能?應該往哪里解決?這重要么?這不重要!......只須明白我喜歡這個聽感,明白這是典型的‘結構阻礙’便是了!我的基本線條本應落回‘1’,可我卻將其延遲,讓音樂在黑暗中徘徊!”

長笛和單簧管的快速經過句開始如磷火閃爍,然后再次是豎琴聲部出現詭異的滑奏......

“繼續運用申克的透鏡,”范寧的聲音如同耳語,充滿了引導性,“這些渲染氣氛的‘前景’已經分析完了,那就忽略吧,現在,看看‘中景’的填充層。”

黑板上,滾動的譜面出現了明暗對比。

有一些音符的亮色變弱了下來,迅速變成了簡化后的進行。

為配合合理的語速,音樂的演奏速度也在范寧的控制下自如地收放。

“看這里,第9到16小節。”

“傳統功能怎么分析?表面上,d小調的ii級半減七、V級屬七、又來了個拿波里六和弦,游移來,游移去,似乎毫無方向,但如果剝離那些色彩性的外音,追蹤其結構層的走向......”黑板上有幾個音重重地閃了兩下,“即可發現一個重要的運動邏輯——小提琴從A音開始,經過G,隱約指向F,而‘低音進行’從D迂回地暗示著A,這是什么?”

范寧環視全場,目光灼灼。

“這是一個不完整的、被迷霧籠罩的‘基本線條’的局部!一個從5級音開始的下行意圖!我沒有讓它完形,而讓它停留在暗示與渴望中,這就是‘詭夢’氛圍的深層來源,一種被延宕的、對渴望回到安全區的焦慮!”

范寧繼續推進,主題在不同聲部中出現,但總是被扭曲、片段化,如同一個詭異鏡子大廳中的映像。

樂章第133小節,三聲中部。

大提琴和圓號奏出寬廣的旋律,雙簧管和長笛則予以落落大方地對應支撐。

仿佛在漫長的噩夢后,一縷短暫而確鑿的陽光。

但怎么聽,都總是和那些真正“描繪陽光”的音樂不太一樣。

總感覺在背光處有些什么東西在蠕動。

“和聲學如何分析?清晰地構建在F大調的IIVVI進行?一個被明確陳述的、穩固的功能圈?”

“至多不過有些七和弦、九和弦的音程而已。”

“但是,如果把‘前景’和‘中景’分別比對來看......”范寧話鋒一轉,聲音仿佛是在敘述一個‘詭計’,“注意第149小節,低音似乎要導向主音F,但‘前景’和‘中景’交替成為了對方的阻礙進行,用VI級和弦代替了預期的I級!”

“音樂的解決被‘遞延’,莫名的恐怖感出現在了陽光之下,這是只有申克分析法才能揭示的奧秘!作曲家通過控制結構層級的呈現與隱藏,來操縱你們的聆聽體驗,操縱時間本身!”

范寧的論述層層遞進,將自己這個描述破碎與詭異的樂章,剖析得條理分明。

“所以,諸位,音樂的表象可以是無限的復雜與多樣,但其深層結構,卻共享著極其簡單的共性。我們借助‘前景’、‘中景’、‘背景’這些結構層次,觀測這世界在不同‘倍率’下的展現的秘密!”

階梯教室中部分面熟的“音院同學”,似乎從力竭的某種狀態抽身了出來,如獲大赦地喘息,只是眼里仍帶著局促與不安。

這時范寧緩緩走下講臺,來到前面一位紳士黑影的前面,聲音壓低,帶著一種近乎危險的試探:

“申克分析法讓我們得以窺見,從帕萊斯特里納的純凈圣詠,到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那情欲之海中的半音化和聲,其最深處,跳動著的是同一顆心臟。”

一小步的躍進。

暫時完成了。

紳士黑影微不可察地點頭了一下。

欽佩、贊賞、驚訝,但仍然屬于一種“饒有興致”的認可。

而那些別的“東西”......

它們攝食到了什么,讓其得到了滿足,但卻激發出了更大的對混亂的渴求!

“呼!!”

講臺上那幾堆寫有譜例的紙張,竟然開始溶解了。

油膩的彩色漿液順著臺階地磚四處流淌。

以往用來講課的譜例,全部沒有了。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舊日音樂家目錄  |  下一章